一路赶往淮滨县法院马集法庭时,路上车辆很多。这是信阜公路,也是通往信阳市的主要干道。
马集法庭就位于公路旁边,远远地,便能看到路边竖起的一块大牌子:马集法庭便民服务站,上写:免费茶水、公厕,纳凉,加水。
走进法庭,一楼大厅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有一个便民箱,里面放着手电筒、充电器、针线盒、螺丝刀、扳手、手纸、胶带纸等常用物品,甚至还有一包小零食。“有时候会有附近的群众带着孩子过来,那是专门哄孩子用的。”马集法庭庭长李锦笑着解释道。桌子旁边是饮水机,挨着的墙壁上挂着打气筒和雨伞。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有时候群众到法庭办事,来的时候天晴得好好的,走的时候就下起了大雨。这几把雨伞便是专门为此准备的,遇到下雨天没带伞的,只要登记下信息,便可以将伞带走,定期归还就行。
桌子上的一个登记本上,简单地记载着来访信息:
×月×日,××来访,喝水、休息,中间询问关于宅基地纠纷的相关法律问题。
×月×日,××来访,临走下雨,借伞一把(已归还)。
……
似流水账一般的记录,林林总总上百条,琐碎,却让人看起来很温暖。
其中有一条记录引起了我的注意:5月25日,外地过来的收割机车队进来加水、临时休息。一行5辆收割机,司机们喝了水、上了厕所,见他们风餐露宿身上很脏,庭长安排他们在法官宿舍洗了澡。
出于职业习惯,直觉上认为这应该是一条好新闻线索。我问:“为什么当时没拍张照片呢,说不定投稿到报社能登上头版呢。”
面对我的遗憾,李锦憨厚地笑了笑:“只是想着能为群众办点儿实事,没想起宣传这事。”
一句话反倒让我觉得自己太“功利”了,这样实实在在的想法、做法,令人感动。
李锦倒是接受了我的建议,他说自己应该改变思想。“宣传出去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受益。一些好的做法,是应该让大家都知道,这样才能够互相学习。其实,我们也从其他地方学习了很多好的经验啊。”
法庭设立便民服务站的想法,源于附近的一厕所收费。一次,一名群众来法庭借用厕所,抱怨起附近没有公厕的事情。“想上个厕所要跑老远,到那边的驾校去,还收一块钱,真不方便!”这句话让李锦上了心,他当时便有了将法庭的厕所对外公开的想法。既然做了就做到位,还不如干脆设个便民服务站!他将想法向院里领导汇报后,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于是便制作了牌子,购进了各种便民物品。
各种零零碎碎的小东西并不值多少钱,但确实为过路及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了很大方便。这些点点滴滴的为民情怀,让群众感受到了来自基层法庭的温暖。
有时候,周边的群众没事就会来法庭坐坐,找法官聊聊家常,说些生活中涉及法律上的烦恼。为了方便群众,李锦将自己的办公室设在了接待大厅。他说:“我们不光要走进群众,也要让群众走进我们。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就提升了我们审判机关的公信力。”
信阳中院副院长步辉到马集法庭调研时,对这项工作很支持,鼓励“把好事办好,一定要坚持下去”。目前,这个设在法庭的便民服务站已经迎来不少“回头客”,王家岗乡一个跑车的司机就记住了这个地方,每次路过都要过来喝点水、上个厕所。法官毫不嫌弃,反而希望这样的“回头客”越来越多,把这份温暖一直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