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雨多了,风也变得温柔了。
昨夜,风扶着雨,飘洒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也没有停的意思。此时,窗外杨树的树梢处悄悄伸出二、三片尚未完全舒展开的叶子,正对着天空,沐浴着春雨。池塘边的垂柳,根深深地扎在塘埂里,身子和枝条都伸到水塘上面,正贪婪地吸吮着春天的气息;细细的柳枝上,长出的嫩芽,晶莹剔透,酷像茶叶,还有人把它掐下来当茶喝,据说可以祛火。用玻璃杯泡时,甚是好看,清丝丝,黄莹莹;垂柳的枝条带着刚冒出的柳芽,倒映在池塘里,就像头戴黄花的少女正对着池塘照镜子。
春天来了,万物是有感觉的,人能感觉出来,动植物也能感觉出来,但凡知道时,春天已经来了许久。记得电影《刘三姐》中陶秀才和李秀才唱的山歌里有一句“百花争春我为先,兄红我白两相连”。这两句是说,在春天里桃花和李花最先开放,说它们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唐朝诗人韩愈在其《早春》中写到:“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说明了草是在早春时就出来了,小草应该是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这时的春天才是真正的早春景色,这大概就是“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出处吧。
记得在八十年代有这样一首歌,叫《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说雪是春雨的亲姐妹,是春天派出的使节。从这两句得知,雪就应该是最先来到春天的,因为雪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未到而雪先至,所以,雪是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
但是,宋朝诗人卢梅坡却不这么认为,他在《雪梅》二首的第一首中写到:“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注:阁同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争论,到底梅与雪谁先来到春天,议论来议论去也没个结果,都是在费评章。因为在有些年份里是雪早于梅,在有些年份里是梅早于雪,雪跟梅一齐到时,就说不清了。于是,诗人卢梅坡给一些文人墨客进行了调停,说不要再争是雪早于梅,还是梅早于雪了,是个平手,只不过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就这样折中了。
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人家就不卷入这个争论,他从另一个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不是早春景色,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说鸭子的大部分时间在水里,水什么时候暖,什么时候凉,鸭子都能感觉出来,因此,鸭子是最先知道春天的到来。
如果说鸭子是最先知道春天到来的话,那么江河里的鱼和其它水鸟呢?它们不是天天在水里生活吗?它们是不是最先知道呢?看来,这鸭子也不能算最先知道。反过来说,水温的变化又是靠什么呢?当然靠大地,靠气候。一年四季,水温是跟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很多情况下,天气要变,风往往就先到,风适时地把凉风、寒风、轻风、暖风、热风吹向大地、山川、河流,实际上,风也应该最先知道什么时候春天要来了。
如果真要说谁最先知道春天什么时候来的话,只有人,人可以从日历上知道春天什么时候来,而且可以知道上百、上千、上万年后的春天什么时候来。准确地说,立春就是春的开始,但立春之后,还有一段时间是寒冷的,那是冬春交接之时,冬还不想走,在走之前还留下一段寒冷,在天、地的不断催促下寒冷依依不舍地走了。春天慢慢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改变了空气的温度,风也变得温柔了,草慢慢地从土壤里探出尖尖的脑袋,树叶也从干裂的树皮里冲出,桃花开始露出了美丽的笑脸,这大概就是春天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