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文化 -> 文体园地

周末读书,养静去躁

发布时间:2020-05-21 11:21:49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荐人:执行局 孔通

    众所周知,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工业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的变革,也引发了人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是机械代替手工,以蒸汽动力代表自然力。然而,社会仍在不断发展。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为当今时代做出了贡献,而社会还在向前发展,所以社会进行第四次革命是必要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原因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目标的全面系统的阐述。通过研究《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资讯。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760年持续到1840年。主要成就是铁路建设和蒸汽机的发明。这场革命引领了机械生产时代的到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被称为计算机革命和数字革命。

    在社会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和信息化。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作者劳伦斯·施瓦布,是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兼执行主席。他是尖端经济学领域的主要人物,有着长远的眼光,敏锐的思想。在书中,他认为革命如此凶猛,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甚至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全面而详细,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本书还涉及对世界经济论坛项目的分析和倡议。本书可以说是集思广益之书,是世界经济论坛众多社区共同的结晶!

    人类进步的力量靠的就是一步又一步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可能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所以人类进步必须持续的改革,而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有必要深入的了解,这将是将来角逐世界的主要力量!

    《鲁迅杂文集》推荐人:行政庭  汪晶晶

    我推荐的书目是《鲁迅杂文集》。这本书精选了鲁迅先生1918-1936年期间创作的部分短篇文章,包括随感录、杂说等类型,文章整体比较短小,适合闲暇时阅读。

    其实一提起鲁迅人们的感觉都是高高在上的、冷眼批判式的人物,总之是个不易接近的人,但其实犯了固化认识一位作家的错误。

    正如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六至九)》之中所述,选本所显示的,是选者的眼光。例如陶渊明,选者大多选取的是《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在后人心中所留也是飘逸的仙人之姿,但他也有“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的摩登,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

    鲁迅也是如此,他不仅仅是执笔的斗士,也有温情的一面,也有对于朋友的爱惜与体贴,对于青年人的期望与堕落后的惋惜。

    在《为了忘却的记忆》中,他写道“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因为怕我被汽车或电车撞死;我这面也为他近视而又要照顾别人担心,大家都仓皇失措的愁一路”,这种生活中的片段,让人失笑,真实而温暖,却更让人心痛,这些鲜活的生命终究是逝去了。如今看来,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也算是心痛之余的慰藉。在《忆刘半农君》中,他直白的写道,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先生爱的是“浅”却清澈的他,憎恶弄烂古文的他。爱憎分明,仍是掩不住深深的惋惜。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多样的鲁迅,闲暇时,读来提神醒脑,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理由。

    《山河之书》推荐人:行装处  张梦月

    随余秋雨先生走入《山河之书》中,以山河为媒,渐渐展开一幅多彩磅礴的画卷。从蚩尤开始,到西域,到都江堰,到敦煌,到阳关,到三峡,到江南,到宁古塔,到天一阁,到青云谱,到上海、浙江。夹杂着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悲欢,给人以强大冲击力,最后却又用淡然优雅的语言回归平静。余秋雨先生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先生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现代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废井冷眼,冰冷的石板倾诉着古国的历史,每一寸山河,都有它的故事。西江苗寨的美丽姑娘们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蚩尤,战败于黄帝,在诸多史料中,他是妖魔第一人。但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浮沉后,西江苗寨的石阶下,依然印着远古那一场战争,而在姑娘的笑声中,不再有愤恨的印痕、寻仇的火气、诉苦的兴致和抱怨的理由。“蚩尤在此刻是大大胜利了,胜利在西江苗寨女孩子的唇齿间。

    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从北向南,从沙漠走向平原,最终回到故乡。他的眼光独特,因为他在山河间看的是文化的碎片;他的脚印清晰,因为他背上的是文化的担子。他深知几千年的积淀不可能仅仅用他的一生就能将其解读,所以在文章中,字里行间,都是呼吁,是鼓励,不是自己为明白的故作高深。《都江堰》中,“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为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沙原隐泉》中,“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白发苏州》中“不管看什么,都应该达观。是的,达观,能够笑纳一切达观。”……每一句都值得咂摸回味,使人醍醐灌顶。

    天地渺小,但由人类所延展开的种种文化,却磅礴。

责任编辑:yu    


关闭窗口

地址: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五大道和新二十六街交叉口(东北处)  
邮编:46400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