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院文化 -> 文体园地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发布时间:2019-07-30 17:44:26









    欣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单位乔迁至新区,高耸的大楼,宽敞的院落,鲜花盛开,绿草如茵。优美的工作环境,现代化的办公条件,都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内,不禁想起我的家乡,淮河之滨那个民风淳朴的小县城,和法院那座小小的三层办公楼,我在那里工作了六个冬夏春秋,尽管当时工作环境、办公条件都很有限,但那是我工作的起点,那里曾留下我青春的梦想和挥洒的汗水,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时常想起那个美好而纯真的年代,想念曾经一起努力工作,一起奋斗的老前辈、老同事和我的老师们。

    走进法院

    那是一九八二年的冬季,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我去县法院报到。这是一座三层小楼,坐东朝西,与检察院一分南北。虽然平时经常路过这里,却并没引起我的注意,但今天走近它,我却莫名有点激动。

    还不到上班时间,一楼显得很安静,顺着不太宽的楼梯来到二楼,推开一个半开着的门,让我没想到的是,接待我的竟然是院长。院长是个清瘦、个子不高的老头,看起来很精神也很严肃,听说我来报到,招呼坐下,就直奔主题:“欢迎你来法院工作,你知道法院是做什么的吗?"还没等我回答,他接着就说:″法院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但和其他单位遇到的人是不一样的。这里是惩恶扬善,化解纷争,主持公道的地方,同时也是很锻炼人的地方,到了这里要好好学习,用心体会,多向老同志学习经验!″

    "记住了″!其实我当时对法院工作很模糊,并不太了解,只是下意识的点了点头。随后,他指着桌子上一篇文章说:"你把这个抄写一遍",转身出去了。

    我坐在院长的办公室桌前开始抄写……过了一段时间,突然又进来一位老同志,我急忙站起:"找院长吗?他刚出去。"他朝我笑笑:"我不找院长"。走到桌前,他拿起我刚抄写的文章看了看:"嗯,还不错。你去民庭吧!"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了民事审判庭。

    后来,我知道那个小个子严肃的瘦老头,是德高望重的陈院长,平时不苟言笑,批评人很严厉,大家都有点怵他。而那个和蔼、朴素如邻家大叔的是主管刑事及其他事务的尹院长。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老前辈,以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公道正派的为人处事风格,象一盏明灯,引领着我们,支持和鼓励着我们,点亮我们努力前行的理想之路,这些在我的记忆中都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这些精神力量,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我勤勉工作的内在动力。

    初来乍到

    幸运的是刚报到就接到了学习任务,我匆匆赶到市里,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政法理论培训班。学习结束后也就快过春节了,忙忙碌碌的帮助庭里处理些琐碎事,主要是装订卷宗,整理资料,顺便熟悉庭里业务和人员情况。

    我所在的民事庭,当时有两间办公室七人,除我之外全是男同胞,其中四名军转,两名从其他单位选调的干部,我去后担任庭里书记员兼内勤工作,就这样开启了我的法律人生之路。

    庭长姓王,是一名军转干部,中等身材偏胖,说话嗓门大,工作很认真,做事干脆利落,军人作风。平时严肃起来特严肃,和蔼起来笑容满面,像个弥勒佛,后来他和我师傅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还有一位李大哥,也当过兵,热心肠。没事总喜欢和我们聊他当兵时的趣事,常常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还讲到他刚进法院当法警时押解和值庭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闲暇时我常常地去旁听刑事开庭,看到审判人员正襟危坐,严肃认真的庭审,法警值庭时的威武,不禁肃然起敬,感觉他们很了不起,很是羡慕,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在庄严的审判台上审理案件。

    渐渐了解到,院里共二十多人,三名女同志,业务庭只有三个,民事、经济和刑事庭。那时办公设备很有限,院里一台老式铅字打字机和手动油印机,承担着全院所有的文字材料打印工作,每天一上班,就能听到那清脆、有节奏的"哒哒哒……"的打字声。还有一辆不太新的吉普车,院长几乎不坐,除非是去市里开会,但那时会务很少,也没其他人坐车,所以车大多是闲在那里。大家外出办案,近处步行,下乡骑自行车,远途坐公共汽车,也没觉得不方便。

    院里的收发员有一辆自行车,是单位配发的。每次去寄邮件,顺着门口的斜坡,腿一偏飞身上车,车技娴熟,门口遇到熟人时常常还回眸一笑,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儿,渐渐走远了,神气的很!

    总之, 这是一个工作繁忙有序,又很有人情味儿的单位,很快我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状态,融入这个大家庭。

    师傅带我去办案

    春节刚过,我们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除了内勤之外,就是跟着师傅去办案。我师傅姓刘,瘦高个,很讲究的一个人,平时走起路来腰杆很直,脚下生风,跟他出去工作节奏也特别快。而且他特别能说,对当地民风民俗知道的很多,工作经验很丰富。那时候没什么法律书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当时处理民事案件的原则就是有法依法,没法依政策,没有政策依民风民俗。这个时期办案,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每天早早地去办公室,先打扫办公室卫生,然后去打开水,之后便随师傅一起带上公文包外出调查取证。那时不像现在办案,由当事人自行举证,法官审查。当时我们办案,就是从原告的一份起诉状开始,所有证据要靠法官去调查,取证是我们办案中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关系着后期的案件审理结果,容不得半点马虎,记录的工作量也很大。好在当时居委会很配合,每次调查取证、询问、调解,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主任都会积极参与,热情很高,提供辖区人员的情况及特点,为我们顺利解决纠纷提供不少帮助。

    不到半年,县城的大街小巷,甚至附近的乡镇几乎都跑遍了,我渐渐熟悉了办案中的程序,熟悉了师傅针对不同案件的不同调查重点、询问方式和处理方法,熟悉了不同裁判文书的不同写法,师徒之间的工作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了。

    记得有一次去乡下处理一件赡养纠纷,老太太因为儿子不尽赡养义务,把几个儿子给告到法庭,我和师傅骑自行车直接到村里,在老太太的院子里,把老人和他几个儿子叫到一起,问清情况后,我师傅就摆开架式开讲了,先讲了父母生养子女如何的不易,又讲了子女不赡养父母的严重后果,然后对老人的儿子好一通训话,几个儿子显得很理亏的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师傅见机立即提出调解意见,要求他们每人每季度之初要给老母亲的粮食及买油盐的钱送到家里,不得拖延。儿子们也没话可说,表示同意并签字画押。我们随即分别去他们家,把粮食过秤装好给老人送过去(那时候没有执行局,审理完能当庭兑现的立即兑现,否则约个时间我们再去执行)。临走之前,我师傅还要求那几个儿子要好好的照顾老人,儿子们不住地点头,老太太紧紧握住我师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还不停地说:"谢谢!谢谢你们!″我们走了好远,回头望去,老人还在村口朝我们招手,此刻那小小的村庄,在落日的余辉笼罩下,显得如此的恬静而美好。

    当时我觉得师傅太了不起了:"师傅,你太厉害了!看你把那几个小子训的,脸都红了。″"父母都不养,这也太不象话了吧!……"    案件结的顺利,我的心情很好,一路上和师傅边走边聊。

    师傅笑笑说:"这没什么,几个儿子还是比较孝顺的,就是农村太穷了,他们生活都不容易,只要把道理讲明白,他们还是能接受的。"

    是啊,当时八十年代农村都不富裕,特别是我的家乡,沿淮河一带的农村,十年九涝,不涝就旱,常常是靠天收,有时农民辛辛苦苦,一场洪涝,往往收成减了大半。他们一年收入并不多,住的大都是土坯房,条件很简陋。看到这些,我常常很感慨,真心盼望农村早日富裕,农民的生活环境能得到改善。

    由于当时刑事审判工作任务繁重,院里抽调部分人员去帮助审理部分案件,我和师傅被抽调,一边兼顾手头的民事案件处理,一边又接受部分刑事案件的审理工作。师徒二人每天往返看守所,阅卷、提讯、开庭、写文书,常常错过吃饭时间,加班加点是常态,天天忙的陀螺似的。有时夜晚大搜查,男同志外出执行任务,我们女同志就在办公室守电话,常常是通宵达旦。这个时期,通过对不同刑事案件的审理,提讯接触到不同的犯人,我看到了团伙惯犯人性中的恶,残忍丑陋的一面,也看到了激情犯罪人性中的善,懊悔无奈的一面。让我初步理解和明白了刑事案件中的″从重从快″、"宽严相济"等原则规定,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如何更恰当地运用法律武器,去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意义。同时,也深感法律之威严,责任之重大,工作中丝毫不敢懈怠。

    在那个条件有限,环境艰苦的年代,大家工作中相互鼓励、配合,生活中相互关心、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而美好,大家一起工作还是很开心的。

    且行且努力

    时间过得很快,三年过去了,这期间,我一边认真工作,一边努力学习。

    转眼到了一九八五年底,这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这一年我有幸取得了审判资格,成为了一名法官;同时,在这一年我报考了全国法院业余法律大学成为了全国法院系统业余法律大学的首批学员,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法律专业的系统学习。这个时期工作和学习相互交织,虽然很忙、很累,但我觉得这些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这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又先后参加了全省举办的《民法通则》、《继承法》等法律培训班,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渐渐地,我也开始带年轻人一起办案了,尽管那时我也很年轻,人生阅历尚浅,审判工作经验还非常欠缺,但我仍然愿意把从师傅那学到的好的工作方法、经验和自己工作中的心得感悟,分享给我的小同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份责任。

    "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基层法院的民事工作,大多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碎事,那个时期,正是推行"马锡武审判方式”,要求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同时提出"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审理案件和法治宣传同等重要,我和我的同事们经常走村串户,把庭开到田间地头,开到老百姓的庭院。那时条件非常有限,审理案件,调处纠纷,常常是一个小饭桌,几把小椅子,就是我们的办案现场,有时甚至席地而坐。天天处理的不是邻里纠争,就是打架斗殴,或家庭琐事,忙得不亦乐乎,但每每看到纠纷得到解决,看到老百姓握手言和,满意的笑容,我们就感到特别高兴,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我和我的同事们,用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努力地化解一个又一个纷争,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年复一年地努力着。

    在业大毕业的那年夏天,我调到了市中级法院工作,开始了我法律人生中又一段新的征程。这之后,我虽然很少回去,但这段工作经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永生难忘。

    人生这一路,正因热爱才见花开。可光有热爱还不够,仍需笃定和坚守。当初自己选择了法律这个职业,虽然一路走来,付出很多,非常的辛苦和不易,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公平正义,坚守初心,无怨无悔。几十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屈指可数的法律法规到比较系统完善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从过去的简陋办公条件到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从过去的速记手写年代到如今的移动办公办案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信息化建设,以及正在推进的智慧法院、远程开庭、指尖诉讼、掌心办案等建设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自己能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并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在风风雨雨中稳步前进,取得了巨大可喜的进步。而自己从曾经的青涩懵懂,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是何其幸运。同时,更深深感受到只有与时代同步,只有自己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将实现自身价值与祖国建设发展结合在一起,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正如一首歌中写道:我是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幸运,我要说声谢谢你,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yu    


关闭窗口

地址:信阳市羊山新区新五大道和新二十六街交叉口(东北处)  
邮编:46400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