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秋节前的农村,一派瓜果飘香、谷物归仓的繁忙景象。在那个只靠种地养活全家的年代,粮食的丰产与否决定一个家庭物质生活的程度。辛苦了大半年的农民,在这时看到了希望。看着压弯腰的稻穗,大人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心里想着,娃的学费和书包有了着落,或许可以添置一件期盼已久的家具,也可以安安心心地过个节了。
秋收时节正是“秋老虎”发威的时候,太阳虽不毒辣,却也炙热。人们趁着好天气,得赶紧把庄稼收割上来。他们戴着草帽,脖子上围着毛巾,手中挥舞着铮亮的镰刀,身后是一片片整齐躺下的稻谷。小孩子也派上了用场,一趟趟搂着稻铺子,用草绳打结。小孩儿皮肤嫩,手上脚上被稻叶子划出道道红印;胆儿小,被田里四窜的水蛇田鼠吓得叽哇乱叫;玩心大,被惊起的野兔引得四处奔走。这时,大人常常大喊一声“好好干啊,十五打月饼喽”。这句承诺的“杀伤力”太大了,对月饼的向往和憧憬,驱使着孩子们规规矩矩地往返于田间地头。
傍晚时分,打谷场上人影晃动,稻香弥漫,高高挑起的马灯极力释放着光芒。收割回来的稻子被铺在场上,摆放成大大的圆形。老牛拖着笨重的石磙,在又沉又厚的谷甸上不慌不忙地来回转圈。家境好一点的人家已经有了手扶拖拉机,在“突突突”声中,拖拉机一圈圈转着,速度快多了。
小孩子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在拖拉机裹起的尘土里追逐嬉戏,翻着跟头,从堆起的稻草上一跃而下,引得大人们一阵笑骂。扬叉翻飞、木锨起落,翻场、扬场等一系列的工序走完,稻谷和稻草终于分立两侧。看着锥形的稻谷堆,大人们心里美滋滋地盘算着,收成不错,年底可以扯上两身新衣裳,当然,现下不能忘了孩子们的老月饼……
夜已深,秋风徐来,凉爽之意浸染全身。母亲不知从哪个秘密的地方拿出一个油纸包。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接过来,解开麻线,香味扑鼻而来。油纸包里面是3块老月饼,用一层薄而透明的纸包裹着。我们小心翼翼地揭开那层纸,渴望已久的美味就在眼前,先把散落在外层的碎屑干掉,然后轻轻地咬上一小口,慢慢咀嚼,细细品味,青丝、红丝、冰糖、芝麻等从缺口处一览无余,煞是好看。我总舍不得一次吃完,要把剩下的一半用纸包裹好,放回原处,让这种幸福的滋味更长久一些。
如今,只要你想,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买到各种包装、各种口味的月饼,可这些月饼为何再也刺激不了我的味蕾?我心中常怀念的,却是那做工粗糙的老月饼。或许我怀念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那一年打谷场上的声声笑语、皎白月光。
http://newpaper.dahe.cn/jrab/html/2018-10/12/content_286550.htm